德邦快遞德邦快遞德邦快遞
6月21日,村民在河北新河縣白穴口村梧桐小院內用手工織布機織布。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仲夏,冀中南平原驕陽當空,河北省新河縣升騰着脱貧摘帽的喜悦。
這裏,曾深陷貧困——
地處平原,擁有廣袤土地,貧困發生率卻高達49.78%,僅有17萬多人口的小縣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大縣。
是什麼辦法,讓新河脱胎換骨?是什麼力量,讓新河浴火重生?是什麼精神,讓新河接續奮進?
記者走進這裏,探尋一個傳統農業縣的精準脱貧之路。
合力攻堅的成功之路
新河,因河得名,地近九河下梢,飽受鹽鹼化、沙化之困,自古地瘠民貧。
對土地無比依戀的人們,卻難以得到土地的饋贈。2012年,新河縣有近一半人口身處貧困。2014年建檔立卡後,全縣仍有76個貧困村,5萬多貧困人口。
“窮根子”在哪?
新河干部羣眾認識到,當地傳統農業比重過大,特色農業欠缺,產業基礎更是薄弱,靠天吃飯思想根深蒂固。
還是這方水土,還是這片平原,變靠天吃飯為靠地脱貧,“藥方子”怎麼開?
以產業扶貧為支撐,深挖資源稟賦——
白穴口村,四棵高大的梧桐樹籠罩着一處整潔的院子,村支書李振華給它起了一個詩意的名字——梧桐小院。
小院剛剛由舊村部改建而成,本是供村民活動的文化小院,還有熱心人把自家用了幾十年的手工織布機捐出來作展品。
村兩委委員一合計,過去家家户户都織布,現在城裏人消費崇尚返璞歸真,何不把貧困户組織起來,打造本村的手工粗布品牌,批量生產,開闢市場。
找到銷路後,村裏大喇叭一響,婦女們活躍起來,貧困户張鳳英跑着去報名。“織1米布給4元工錢,我一天能織15米,利用農閒來幹活,增加了不少收入。”張鳳英告訴記者。
文化小院變身扶貧小院,傳統手工藝由分散式加工轉向規模化經營,世代種地為生的村莊走上產業脱貧之路。
瞄準市場,隱藏的優質資源就能轉化為脱貧的新路子;開闊思路,貧瘠的土地也能收穫致富的希望。從種植業調整到養殖業佈局,從小商品生產到大項目引進,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原則,新河精準佈下一顆顆特色產業的棋子。
以對口扶貧為動力,激活造血功能——
6月21日,在河北新河縣宋亮村,農民在搭建黃韭種植大棚。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黃韭種植户焦永福天天盼着村裏新建的大棚早點完工。“黃韭銷路非常好,新大棚建成後,就能一年四季供應市場了。”焦永福説。
黃韭本是宋亮村每家院子裏種的尋常蔬菜。前幾年,對口扶貧單位看準時機,引來資金,建起10個簡易棚,安排貧困户集中經營,產生了聚合效應,更帶來聚合效益。
村裏成立黃韭專業合作社後,開發了黃韭盆景,既能觀賞,也可食用,通過電商最遠賣到了海南。
村支書邢海龍對記者説:“種小麥一畝地年收入只有1000元,種黃韭一畝地純收入能達到8000元。”
幾年下來,包括焦永福一家在內,宋亮村已有31個貧困户脱貧。
對口扶貧,對的是貧與困,扶的是志與智。
2015年12月,中央對口扶貧單位派出的扶貧工作隊來了。從引進扶貧項目到直接幫貧濟困,堅定了新河人擺脱貧困的決心。
以駐村幫扶為保障,構建長效機制——
37歲的馬立輝是全國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中的一員。
2016年8月14日,作為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馬立輝來到劉秋口村,心裏既激動又忐忑。
6月21日拍攝的河北新河縣新河鎮六户村一角。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他清晰記得,走訪的第一個貧困户是劉漢庭老兩口。望着身體孱弱的老人,看着家徒四壁的景象,馬立輝懂得了什麼是貧困、什麼是責任。
從晨曦初上到太陽落山,馬立輝一家家地走,一户户地幫他們解決難題,鄉親們把他看作了親人。馬立輝説:“貧困户有大事小情都愛找我,這是一種親人般的信任。”
如今,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入股分紅,劉秋口村92個貧困户實現了脱貧。
“村裏還要完成最後7個貧困户脱貧,我要繼續堅守,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馬立輝説。
在新河,76個扶貧工作隊仍奮戰在脱貧一線。通過“網格化區塊式”管理,新河將扶貧工作隊分為6個片區,把扶貧成效與年度考核掛鈎,形成了駐村幹部爭着幹、搶着幹、比着乾的濃厚氛圍,打造出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隊”。
探索,實踐,奮進,鏖戰……新河交上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脱貧攻堅答卷——
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脱貧39510人,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73%,2018年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縣長李宏欣説:“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新河脱貧攻堅實踐中得到充分證明。”
盡顯擔當的引領之路
脱貧攻堅戰場上,每一個農村黨組織都是堅強的戰鬥堡壘,每一名黨員都是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的開路先鋒。
“脱貧的主體是農民,扶貧的主體是幹部,贏得這場戰役,必須用最能幹事的人幹最難的事。”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高華鋭説。
堅持黨的領導,強化組織保證,新河靠什麼?
盡遣精鋭,打造能征善戰的隊伍——
走進新河鎮六户村,眼前一條筆直的柏油路貫穿全村。
“這條路看着好,修起來可真難。”村支書張森強瘦高個,鼻樑上架着眼鏡,説起話來略顯靦腆。
去年黨支部換屆時,32歲的張森強當選書記。正在脱貧攻堅戰的節骨眼上,這個小年輕能帶着鄉親們走出貧困嗎?老書記張順起捏着一把汗,村民們也帶着懷疑。
要想富,先修路。張森強爭取到資金,準備把村裏那條破爛的主幹道翻修一下,但要清理村民佔用的集體土地。
張森強挨家挨户做工作。走訪第一户人家,78歲的村民孟進國給了新支書一個下馬威:“我家門口的台階動一下都不行。”
求老支書出面,老支書無功而返,張森強只能硬着頭皮再次走進孟進國家的小院,苦口婆心做説服工作。
那天晚上,張森強輾轉反側,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出門,看見孟進國正等着他:“小子,我是看着你長大的。你有能力,我也想通了,你就幹吧。”
路建成的那一天,全村老百姓豎起了大拇指,更認可了新支書。
眼下,張森強和村裏幾個致富帶頭人一起,流轉出20多畝地,打算建一個設施先進的大棚搞真菌產業。他説:“我和黨員先示範,如果成功了,帶着大夥兒一起幹。”
脱貧攻堅一線,是檢驗幹部的“考場”。
在新河,通過縣鄉幹部雙向交流機制,鄉鎮黨政正職全部由善於抓脱貧的優秀幹部擔任。在76個貧困村兩委換屆中,像張森強這樣有朝氣、有幹勁、有辦法的一批年輕黨員走馬上任。
能人回鄉,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
申家莊村曾是縣裏有名的亂攤子村,班子力量弱,村民脱貧也沒有積極性。在外打拼多年回鄉的史鳳水當選村支書後,迅速把全村53名黨員組織起來,一度渙散的黨組織步入正軌。
申家莊村有個規矩,凡是村裏開會,必須點名簽到。史鳳水説:“這不是為了裝樣子、搞形式,脱貧攻堅考驗着我們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要讓大家意識到責任。”
曾經軟弱渙散的黨組織,如今是全速前進的“火車頭”。
6月21日,在河北新河縣西流鄉申家莊村,果農在查看葡萄長勢。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史鳳水組織黨員帶頭成立合作社種植葡萄。一名黨員的力量可以帶動幾户甚至十幾户村民,合作社如滾雪球般日益壯大,如今種植面積已達上千畝,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5000元。
過去,許多新河人為了生活和夢想,紛紛走出農村。現在,一批批能人陸續回鄉投身脱貧攻堅,其中不乏共產黨員。他們帶回了開闊視野和創新思維,也帶回了豐富資源和強大能量,成為反貧困鬥爭戰場的一支生力軍。
創新模式,堅持抓好黨建促脱貧——
在劉秋口村,每個香菇種植大棚前最顯著的標誌是黨員責任崗的牌子。村支書郝麗文告訴記者,村裏提出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促進黨建與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
黨員責任崗並非空架子。“按照支部明確的1+2+N模式,一名黨員要帶動兩名入黨積極分子,然後再帶動更多村民,大家一起學技術,跑市場,奔小康。”劉秋口村黨員劉洪濤説。
有33年基層工作經歷的縣委副書記王建中説:“這場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為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又一次大規模走進羣眾的難得契機,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這是共產黨員的初心。
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
荊家莊鄉,紅軍將領董振堂的故里。在他的老宅裏,“克己助人、愛國持家”的祖訓被高高掛起。
董振堂紀念館、振堂路、振堂公園、振堂中學……在新河,董振堂的影響無處不在。傳承紅色基因,造就了新河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秉性。
在新河,每個貧困的角落都活躍着自強不息的身影。
6月21日,在河北新河縣西流鄉申家莊村一處葡萄園,果農在田間勞作。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循着縫紉機的嗒嗒聲,記者來到這個鄉王府村貧困户蘇海輝家。不大的院子,三間老房,被51歲的蘇海輝拾掇得整整齊齊。
蘇海輝患有小兒麻痹後遺症,只能蹲着用手撐着腳緩慢挪動。村裏給他辦了五保户,蘇海輝本可以靠政策兜底脱貧。
但蘇海輝骨子裏有股不服輸的勁兒。扶貧幹部每次問他有什麼需要,他都説:“這雙手好用着哩,想再幹點啥。”
扶貧工作隊幫他聯繫去鄉里學了配鑰匙的技術,蘇海輝觸類旁通,又自學了修鞋和修拉鍊。每到本村和周邊村子趕集的日子,蘇海輝都會開上三輪車趕過去,風雨無阻。
看到其他貧困户給眼鏡盒廠加工布袋,蘇海輝找到村裏説,我也能幹。“這活得蹬縫紉機,你咋幹?”村支書劉起振不解地問。
6月21日,在河北新河縣荊家莊鄉王府村,貧困户蘇海輝在家中製作眼鏡袋。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説幹就幹。蘇海輝找來老式縫紉機,花95元淘了一個小電機,改造成可以用胳膊肘控制開關的電動縫紉機,加工速度一點不比別人慢。
“我最喜歡村口‘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那條標語,自食其力就是幸福。”蘇海輝露出強者的微笑。
在新河,很多貧困户都有與命運抗爭的故事。
對付興莊村村民付海強來説,不幸像一堵牆倒下來,讓人躲避不及。大女兒患先天性心臟病,小兒子是腦癱,自己又突發股骨頭壞死,失去勞動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只靠妻子打零工支撐着。
正當整個家庭陷入絕望之時,駐村扶貧工作隊聯繫教育部門,將付海強的妻子安排到一家幼兒園工作,免費讓兒子入園,既有一份收入,又能照顧孩子。付海強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可以拄着枴杖行動了,因為有修車技術,他在汽車檢測場找到了工作。
“天無絕人之路,貧窮並不可怕,只要肯幹就有好日子過。”付海強説。
脱貧攻堅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懈奮鬥的新起點。
縣委書記李羣江説:“新河的脱貧攻堅,就是一部不斷喚起自立、堅定自信、昇華自我的發展史。”
打造立體產業體系,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精緻小城市,未來的新河將呈現另一番模樣。
這是脱貧攻堅的實踐縮影,也是一個時代的生動剪影。黨領導人民為了打贏脱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激昂澎湃的奮鬥之歌正響徹中華大地。
編輯:王學睿
責編:王紅巖
主編:李亞軍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電話:0931-8688154
ICP備案:隴ICP備11000652號-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280721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4 甘公網安備德邦快遞62010002000007號德邦快遞
德邦快遞杜絕虛假報道德邦快遞歡迎社會監督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舉報電話:010-82558163德邦快遞
德邦快遞版權所有:甘肅省廣播電視總枱 德邦快遞德邦快遞德邦快遞
德邦快遞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張蘇灘561號 郵編:730010 德邦快遞